中国纽扣网 - 纽扣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行业动态 | 企业动态 | 市场动态 | 国际要闻 | 国内要闻 | 技术资讯 | 行业标准 | 技术创新 | 新品快讯 | 行业协会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国际要闻 > 因他的研究 四川人用上塑料纽扣
9.biz | 商业搜索

因他的研究 四川人用上塑料纽扣

信息来源:nouoo.com   时间: 2013-03-08  浏览次数:3756

      徐僖,(1921年—2013年)中国科学院院士、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、四川大学教授。
  惜时如他:直到去世当天,他的闹钟仍定在凌晨5点,按照数十年不变的作息时间进行着科学研究
  淡泊如他:学生送礼,他最多只收一盒茶叶,在外讲课也从不收取任何费用,家中除书籍外,没任何华丽装饰
  年轻时,他曾背着一袋五棓子出国,创造了中国塑料业的一段传奇。如果没有他,我们甚至不知何时才能用上塑料电源插座和塑料纽扣
  前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四川大学教授徐僖先生因病辞世,享年92岁。经历

背五棓子出国找到贫油国制塑希望
  1921年腊八,徐僖出生在江苏南京。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,16岁的徐僖随着家人从南京逃往四川,1940年夏考入当时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。
  1947年9月,已从浙江大学毕业的徐僖到美国宾州李海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。徐僖的学生何女士说,在学生之间曾流传着老师的一段传奇:在他去美国的随身行李中,带去了30斤五棓子,远超出了所有随行物品的重量。
  在那个时代,中国的石油资源十分贫乏,塑料产业几乎被洋货垄断,在美留学期间,他的五棓子制塑设想转化成了可行的研究成果,徐僖看到了贫油国制塑的希望。执着

一只眼睛失明仍将研究坚持到最后
  上世纪50年代初期,塑料纽扣和电源插座还是当时国内稀缺抢手货。当时的四川,是贫油国中的贫油省,如没有徐僖的研究,四川人用上塑料插座、纽扣的时间,不知会延后到何时。
  1951年春,徐僖提出申请开发五棓子塑料,并在重庆大学建立了棓酸塑料研究小组。通过他的研究成果,重庆棓酸塑料厂在1953年5月3日正式投产。这是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南地区自己设计、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。
  1953年春,高教部授命徐僖在四川化工学院(1955年并入成都工学院,后名成都科技大学、四川大学)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——塑料工学专业,培养国内首批塑料专业高等技术人才。
  这一年徐僖年仅32岁,此后,他与成都结缘60年,成为中国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,也是中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,被誉为“中国塑料之父”和“学科领路人”。
  回忆起父亲这些年的生活,徐僖的大儿子徐先生说,父亲这些年都有一个习惯,无论睡几分钟,都要定闹钟,对时间十分珍惜,直到去世的当天,他的闹钟仍定在早上5点,按照数十年不变的作息时间进行着科学研究,直到下午2点骤然离世。
  很多人都不知道,老人很早就因为研究化学灼伤了眼睛,一只眼睛已经失明,腰部也打着钢钉,带着这样的身体,他将科研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。仁爱

获5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贫困学生
  2003年,徐僖曾获得第三届四川科技杰出贡献奖,奖金50万元。当时,在接受四川日报采访时他就表示,将钱捐赠给贫困学生,并在随后履行了诺言。
  在四川的这些年,每年都会有络绎不绝来自全国的学生到四川看望他。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徐僖的习惯,收礼最多只收一盒茶叶,在外讲课也从不收取任何费用。直到去世,徐僖先生一直生活在四川大学老旧的教师楼中,家中除书籍外,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。
  徐僖的学生,现为贵州大学校长的郑强,今年大年初三曾到老师家拜望,留下一张手机拍下的模糊照片,他没有想到,这张照片成为了徐僖先生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张影像。
  华西都市报记者崔燃摄影吴小川记者手记愿老人一路走好
  背五棓子出国,带回贫油国治塑希望。捐重金扶助学生,彰显教师美德。徐僖先生的辞世,让我们回忆了艰苦奋斗的新生年代,即使是一颗纽扣,一个插座,背后的艰辛都是巨大的,而撑起这段历史的,正是徐僖先生这样的奋斗者,愿老人一路走好。华西都市报记者
崔燃新闻名词
  五棓子是漆树科盐肤木的虫瘿,是中国西南川黔山区的土特产,含有的大量“五棓子单宁”水解后可获得“3,4,5-三羟基苯甲酸”。徐僖设想将“3,4,5-三羟基苯甲酸”通过脱羧制取“1,2,3-苯三酚”,用作制取塑料的原料。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纽扣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