纽扣这个30分钟的小单元拍的挺好的,讲的是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的故事。虽然只有30分钟,但是也把矛盾讲的非常清楚。
上世纪80年代,那个时候还不允许个体经营,所以在街上卖东西都是违法的,都要被所谓“打办”的人驱赶,甚至还会拿走经营的东西。
小声bb,打办跟前几年的城管没什么区别。
章华妹一家十口人,都靠她自己卖扣子挣来的钱生活。电视剧一开始就带了那个年代的滤镜,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时候,开篇用彩色的扣子做第一个镜头,就真的显得质感、高级,不像是电视剧,有点像电影。
可能对于很多90或者00后来说,不明白当时为什么打办?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宁可冒着被打办的风险也要卖东西。
电视剧中通过一个直接矛盾来解释了背景和原因。打办处的工作人员王嘉文在追捕章华妹的过程中,纽扣被章华妹扯掉了,回家妈妈给他缝衣服发现家里没有纽扣了。
但是要买扣子的话,要去十里外的供销社,路远不说,还没有票,没有票就没办法买。去供销社的路费,都能从商贩手里买一大把。所以当时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了。
这就是矛盾啊。你本身是打办人员,但是你的生活离开了这些小商小贩的确会变得不方便,多讽刺。自相矛盾。你在打办,但是你做的事情也并不能提升你生活的幸福感。
几场打办下来不仅收效甚微,反而做生意的越来越多,所以管理部门就意识到问题所在,然后顺应时代潮流,开放了个体工商经营。
这里章华妹身上有两个细节,她的头发不是用皮筋系在一起,而是用毛线。也是说明家里的条件的确不好,只能用毛线系头发。
章华妹的裤子明显是大的,因为那个年代,买不起裤子不说,家里的裤子都是大的匀给小的,打了补丁继续穿。章华妹在家排行倒数第二,自然就会穿哥哥姐姐们剩的。
之所以说30分钟的电视剧把故事都交代清楚了,因为起承转都非常的明显,发生在章华妹和王嘉文身上的转变真的很明显。
王嘉文和章华妹一共有三次交锋,第一次是王嘉文作为打办人员逮住了章华妹,拿了她的扣子。而章华妹也在挣扎中扯下王嘉文的一颗扣子。
这个时候王嘉文出现在章华妹面前,是理直气壮的,章华妹面对王嘉文就像是老百姓见了官一样,老鼠遇见猫就要认怂。王嘉文拿走扣子,章华妹啥也不敢说。
在抓到章华妹之前有一个镜头,墙上贴着打办的口号横幅,一个角掉下来了,王嘉文骑车路过的时候还下车把横幅贴好了。
第二次交锋是在下雨,章华妹被王嘉文等打办人员追着跑,来到一个桥上章华妹被追上,拉扯中间章华妹的扣子被不小心扔到河里,看到河面上飘起来的一粒粒纽扣,章华妹爆发了。
上次拿扣子已经让章华妹家里揭不开锅了,赊账买扣子行不通,找舅舅借钱被拒绝,是王嘉文的妈妈出门要去供销社买扣子遇上了章华妹,认出了章华妹手里的扣子是王嘉文衣服上的,用钱买来的。
一是愧疚,王嘉文妈妈看到王嘉文拿回家的章华妹那两大兜扣子了。二是觉得这小姑娘真不容易的。
王嘉文妈妈给章华妹的钱远远超出了扣子的价值。所以章华妹有钱去拿到了新的扣子。她就等这批扣子卖完,还钱、改善家人生活。这一下子被扔到河里,章华妹就爆发了。
她说要卖一捧扣子才能换来一个馒头,一家人都指着这些扣子过日子,我只是想穿好看的衣服,想吃肉,我有错吗?这里一下子就戳中泪点了。要不是生活所迫,谁想东躲西藏这么下作,谁不想堂堂正正的。
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,打办的横幅被撕的七七八八,这次王嘉文路过也只是路过了。这就说明王嘉文的内心发生了转变。
第三次交锋是上面发了政策,要支持个体工商户经营,之前打办的人成了上街宣传新政策的,但是大家不知道啊,看到他们来了又开始东躲西藏,只有章华妹没有跑。
王嘉文问她为什么不跑,章华妹说,我要在解放北路堂堂正正做生意。
三次交锋完成了故事情节的转变,两个镜头说明了主人公内心的转变。虽然只有三十分钟,就把故事情节交代的非常清楚,以王嘉文妈妈和章华妹的视角来点明矛盾,以王嘉文和章华妹的对手戏来完成故事的陈述。
所以纽扣这个故事,真的是拍的挺不错的。